孤離對羈絆的希求:雜論自《你的名字(君の名は。)》兩三

目錄
  1. P.S.
  • 註腳
  • (最近更新:2016-11-19)

    內文可能牽涉劇情

      最近幾個禮拜最爆紅的電影,應該是新海誠導演的《君の名は。》(你的名字、君名)了。除了有不少的考據迷在一刷多刷間,像閱覽細膩的地圖一樣玩味,甚至發表相關的考究心得,也有許多人對此分析,提出了該片背後的意涵和美學的運用。該電影資訊密度頗大宛如都市地圖集,如果說將相關的考證、和關聯作品的對比,以及文本分析的說明寫成論文,應該可以寫成一本論文集了吧?

      有鑑於名山論述已多,筆者忝不敏於文,最多只能添一株小草,但愚以為,為什麼這個建構於半虛構的世界(神秘的糸守町在歧阜縣飛驒山區是不存在的)和設定,卻能夠讓許多日本人獲得共鳴?除了新海誠既有的細膩畫風和描寫人際關係的糾葛外,將交換靈魂結合災難死別、甚至時間錯開等多種素材的運用,拙者以為,就像 U-ACG 的這篇論文一樣,不只是描寫日本人應該要回歸到人倫羈絆的一體的期待,更反映出日本在現代的人們的孤寂,導致人際的「糸」(連結)日趨斷掉。然而傳統對於集體主義下人與人之間的羈絆,卻仍然為許多人渴求的深層期盼?

      隨著日本步入老齡化日久,獨居老人增多,產生的孤獨死現象日趨明顯,甚至還衍生出清理孤獨死者家身邊遺物的清潔產業,相信許多了解日本的人應該不會陌生。然而,隨著現代日本勞工的高工時的社畜化現象越來越嚴重,中年男子的孤獨死也屢見不鮮。根據《東網》的報導,許多中年孤獨死的,生前面對鄰居也不打招呼,除了工作以外幾乎沒有和他人的互動,可謂斷絕人際關係。這種現象發生在重視人際關係的日本社會格外諷刺,但這可以看到日本已經漸漸邁入個體離群化,斷了線的社會。

      此外,日本近來也頻繁出現隨機殺人魔事件,而其遠因可能也和現代社會導致「東京沙漠」這種人的異化現象、以及最近日本的非典型派遣、飛特等就業或青年問題有關。而在整個社會的人與人的繫節(結合起來,應該很像台北柯市長所說的社會安全網)脆弱之下,個人身處如此的問題社會,很容易就會產生偏差行為。因此,就算是鼓勵人際彼此連結的日本社會,面對如此社會現象的衝擊,加上三一一地震等等的災難,整個人心會變得比較徬徨,或許會希望有人群的羈絆來重新彌補這份空虛。

      而《你的名字》有別於新海誠以往限於青少男女小情小愛的風格,他將這份思念的成份,又擴及整個自然、甚至已經逝去的人,這也可以解釋,為什麼瀧最後要去神社的另一個世界來找尋三葉最後的遺物口嚼酒。而原本是一對男女之間因為交換身份,致欣賞彼此的羈絆,經過絢麗而短暫、如異次元玄的黃昏分身之時後,轉化為解救糸守町町民的力量,躲過天來的災難大劫。而導演或許表達出來,日本人仍然希望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羈絆:友情、愛情、親情也好,能夠幫助他們和災難的罹難者聯繫思念,更能夠幫助他們挺過人生或社會的難關。當然三葉魂的瀧幫上司用線縫裙子、以及日本的傳統編織、還有三葉最後可能就職目標的服飾布料業,這些象徵更不由說了。

      就像他們集體主義的傳統一樣,這或許是《你》片翻紅的原因之一吧。
      

    P.S.

    1. 順帶一提的是,在男女主兩人正式相遇時的黃昏,其日語為たそがれ(古語誰そ彼),可能源於為了在光線不明時,確認對方為誰的習俗。而其近義語かはたれ(彼は誰,今指晨曦)和片割れ(分身、團隊一分子、一塊器物碎片)音近,這種「多關」的確烘托劇情的高潮部份:兩位主角互為羈絆團隊的一分子,甚至是分身,而在曖昧不明的異世界聖山上確認對方為誰,在白天和黑夜交替時,在日夜相混雖淺淺重疊,卻燦爛萬分的片刻。1該形象非常的傳神,非常的美。
    2. 老實說我希望這部電影能夠用女性主義的方式來將這分析出來。比如說三葉才十七歲,卻隻身一人從交通不便的糸守,翻過千山萬水,重重轉車,來到茫茫人海東京(恐怕車程比北高還遠很多)。眾中尋他千百度,覓時伊人卻不識,連送給他的幸運紅線編織,他後來久久都不知道是誰送的,甚至女主最後還因此衝擊剪掉頭髮。為什麼電影要忽略這段?而她不想成為女性,想成為東京的大帥哥,是不是反應厭女的自我嫌惡?電影頻繁出現瀧揉三葉的胸部一邊哭,卻比較少出現三葉對瀧男體的性探索,又是為何緣故?筆者在此拋磚,僅能希望強者更多加以探討了。

      註腳

      1 該句部份化用〈白天不懂夜的黑〉歌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