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爾蘭語詩 Mise Éire 簡介(我是愛爾蘭)
(最新更新:2019-05-19)
介紹
十九世紀下半,愛爾蘭發生大飢荒後,大英底下的許多愛爾蘭人爭取自己的權利,一方面,就算語言快要被英語取代,當地也開始有許多語言學家以及文學家,發覺被鄙夷的蓋爾族文化,推廣蓋爾語,甚至創作許多的愛爾蘭語文學創作。就算對台灣人而言,知名度不如同時期的英語作家,但這對愛爾蘭語歷史,是個很重要的運動——雖然這種語言復興的結果不像愛爾蘭政治獨立那樣有很大的斬獲。
這首1912年的詩雖然是愛爾蘭語復興運動重要作家的創作,但表達出來的愛爾蘭的苦難,卻可說間接反映出同時期愛爾蘭獨立運動的向望。作者 Padraig Mac Piarais 也於成詩不久後的1916年,投身復活節起義,成為建國之路的殉道者。
這詩採用作者的母語——芒斯特方言書寫。值得注意的是,就算現在的芒斯特方言人數很少,但卻是除了本詩作者以外,很多蓋爾語復興運動的推動家的母語,所以有很多近代的作品。而芒斯特因為在更早以前,愛爾蘭語文學創作衰退的時候,仍然保有最後的火苗,會不會也因此保留文雅的特色到蓋爾與復興運動?我也不知道。
詩文與發音
發音儘量採芒斯特的方言發音規則標記,有些詞的發音若為推測則以星號 * 表記。因為我只會一點皮毛的愛爾蘭語,所以參考英語維基百科的相關條目。
我是愛爾蘭。
大哉吾榮耀:
生出勇敢庫胡林3的是我。
大哉我的羞恥:
出賣母親的是我的後裔。4
大哉我的苦痛:
長存的敵人們正持續騷擾我。5
大哉我的悲傷:
我放置希望於其中的人群死了。6
我是愛爾蘭:
我比貝拉的女巫還孤單。
附錄
整首詩多處省略句首的繫詞 is,比如 (Is) Mise Éire、(Is) Mór mo ghlóir。愛爾蘭語繫詞可以指明主語的等價詞句、別名,或是狀態(雖然常用 bí)、強調等等。
愛爾蘭雖然有豐富的傳說文化,但近代黎明前長期受到的壓迫、歧視等等歷史的苦難,反映成這首詩的滄桑。如果更了解愛爾蘭的歷史,應該會更有感觸吧。
朗讀可以參考這 Youtube 的影片 (léite ag Oliver Álain Christie)。